定调!中央政治局会议新提法有何深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系列重要部署传递出2024年经济工作新动向。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有哪些新提法?这些新提法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明年宏观政策“积极”是主基调
会议提到,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会议对经济的评价用了四个字——“回升向好”。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形势判断方面,本次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与7月会议对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的判断相比,更为积极乐观。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明年宏观政策走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着眼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王青认为,这主要是指疫情“疤痕效应”全面消退还需要一段时间,2024年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宏观政策还会保持稳增长取向,着力扩大内需。
在具体部署方面,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今年的新措辞。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进促稳”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保持稳定。
“先立后破”,就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在温彬看来,这里的立和破,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能源结构以及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等,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继续运行。
专家表示,总体来看,“以进促稳”较为明确地确定了2024年我国宏观政策“积极”的主基调。
财政、货币政策方向积极、规模“适度”
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述有所不同。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姜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制定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要注意平衡财政支出水平和可持续性,财政支出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速要相匹配、相适应;二是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优化,要更加注重对长期性投资和具有战略意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协调,避免陷入“合成谬误”困境。
另外,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与去年的“提效”表述也存在较大差异。姜松指出,提效更多体现的是效率提升,“提质增效”覆盖内涵更多,既包括财政支出质量的提升,又包括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这就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关注项目的质量、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用于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领域,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增效”则意味着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将财政资金更加精准地用于关键领域和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而对于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姜松认为,这一方面指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时,要根据经济形势、政策目标、风险状况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良好的调控效果。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增长速度、通胀压力、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合理确定货币政策的总量和方向,避免出现波动过大或过度紧缩情况,避免政策目标的冲突和不当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姜松看来,货币政策的“精准有效”也兼具精准性和有效性双重内涵。在精准性方面,应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施定向调控、精准施策,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有效性方面,要求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效果,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确保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有望打破3%的赤字率约束。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空间较大。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已经释放了中央加杠杆的信号。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更多向民生、科创、绿色等领域倾斜。
同时,货币政策预计稳健略宽。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需要货币政策维持资金总量合理增长,为实体经济创造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另外,国内通胀整体仍将处于温和水平,叠加美联储或将结束加息周期,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内外约束较小,未来仍有宽松空间。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大概率仍将通过降准、扩大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投放流动性,也不排除降息的可能性。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